聯系人:18172829858 聯系電話:18172829858 18172829858
聯系人:待添加 聯系電話:待添加
近日,全國首個企業自持租賃房項目“萬科翡翠書院”進入預租階段,卻因高昂的租金(90平方米三居室的月租金約為1.5萬-1.8萬元,180平方米的四居室月租金約3萬-4萬元)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。支持者認為,高租金由高成本推動,且市場不乏此類需求;反對者則指出,這是非理性拿地的后果,項目盈利困難重重。不同于純粹的租賃地塊,該項目是銷售型地塊被競至100%自持的結果,因此不但價格高昂,也難以享受到運營租賃項目的稅費優惠。分析人士認為,作為房企首個自持租賃項目的“吃螃蟹者”,定位高端租賃、引入基金,都包含著萬科對租賃項目商業模式的探索。無論成敗與否,對行業的借鑒意義仍然重大。
租賃時代的到來是大勢所趨,機構化運營、長租占主流將成為主要特征。但目前為止,無論房企、經紀公司,還是社會化機構,都未探索出可持續的盈利模式。優勢和劣勢都十分明顯的房地產企業,如何在該市場取得突破,仍然是一項重要課題。
布局步伐放緩
由于歷史原因,經紀公司是租賃行業最有經驗的運營者,資產輕、管理效率高、運營模式成熟是其主要特點。近年來,鏈家、我愛我家等大型經紀公司都成立了長租公寓部門,并推出了較為成熟的長租公寓產品。
側重新房銷售代理的世聯行,也推出了長租公寓產品。魔方公寓、U+公寓、蛋殼公寓等機構,是租賃市場的另一支力量。這類機構數量眾多,并受到資本青睞,一些企業還實現了快速擴張。但由于運營能力參差不齊,淘汰率也相對較高。
房地產企業是不折不扣的“后來者”。目前,萬科、龍湖、招商、碧桂園等大型房企均推出了長租公寓產品,但起步都相對較晚。房企的優勢在于資金雄厚、房源充裕,容易實現快速擴張,但運營經驗被認為是短板。
在多數研究機構看來,這也是當前租賃市場最主要的三類機構化運營者。根據各地官方文件,未來還可能有政府機構加入其中,“分食”這一市場。
鏈家研究院于2016年末發布的《租賃崛起》報告指出,預計到2025年,中國租賃市場規模將從現在的1.1萬億元增長到2.9萬億元,到2030年將會超過4.6萬億元。現階段,對租賃市場的布局仍屬于“跑馬圈地”。
據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,盡管擴張能力強,但截至目前,除極少數案例外,絕大多數房企采用合作(如陽光城和寓見公寓)或輕資產的方式運營長租公寓。
“輕資產”,意味著開發商與項目持有方或經營方簽訂長期房屋租賃合同,然后進行裝修改造及運營管理。與之相對的“重資產”,則指通過收購獲得物業產權或長期使用權,然后進行運營。
即使各地已經推出成本相對“低廉”的租賃用地,房企拿地積極性似乎仍然不高。自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,上海累計出讓7批次、29幅租賃住房用地,平均起始樓面價6600元/平方米左右,遠低于周邊商品房樓板價。但這些土地多被國企獲得,且多以底價成交。
北京某房企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,過去一年來,房地產企業銷售向好,但融資政策在不斷收緊。因此,在商業模式不甚明朗的情況下,房企對新業務慎重布局,也是情理之中。
他還透露,根據該企業委托相關機構的調研,發現在一些熱點一二線城市,租賃房源供應已出現區域性、階段性過剩,暫時不利于重倉布局。
商業模式不明
從操作模式上,銷售與租賃有著本質不同,前者重營銷,后者重運營。且如果不能引入戰略投資者,容易發生資金占用量大、持有成本高的風險。
為解決“萬科翡翠書院”項目的資金問題,北京萬科于2017年5月入伙中城乾元基金,并將后者引入項目。從出資比例看,北京萬科實現了11倍的杠桿率。在具體參與細節上,分析人士認為,基金極有可能以類REITs的方式來操作。這也是目前長租公寓運營的主要操作方式。
近期,房企頻繁發布租賃資產證券化產品。保利于3月13日成功發行房企租賃住房REITs,儲架總規模50億元,首期利率5.5%。4月初,陽光城首單A股民企儲架式長租REITs獲深交所通過,規模不超過30億元。此外,碧桂園、招商蛇口、龍湖、旭輝、越秀地產等房企也以發行REITs、CMBS、ABN等方式,實施了租賃證券化。
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,這些嘗試的目的在于建立租賃產品的商業模型,但就國內租賃市場的現實而言,未必有效。
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,當前房企實施的租賃資產證券化產品中,沒有一個是真正的REITs。因為真正的REITs是靠租金收益,而國內的租金收益不能覆蓋資金成本,需要貼息。所以,這些資產證券化產品“不是套現,而是借錢”。
張大偉指出,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租售比偏低,使得這些資產證券化產品難以真正有效。即使放松“N+1”的分隔出租模式,或者允許商住類項目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,也只能保證持平或微利。若不能放開,則無法保證盈利。
到目前為止,無論房企、機構,還是經紀公司,都未能探索出租賃市場可持續性的盈利模式。
2017年5月,優客逸家CEO劉翔對外宣布,當年4月份成都公司首次實現單城市盈利,這是長租公寓行業中,首個宣布實現規模化盈利的企業。但此番表態受到一定質疑。此后,這家公司專注于規模擴張,未再宣布有關業績的信息。
即使商業模式行之有效,運營方也需借助規模效應實現利潤最大化。在近期的業績會上,世聯行董事長陳勁松就表示,長租公寓業務目前仍處于“投入期”,規模效應加上租金上漲帶來的成本優勢,將逐步為該業務帶來收益。
張大偉指出,即使上述問題都解決,之后運營層面的考驗才剛剛開始,保持高效率、高品質和低空置率,都需要卓越的管理和運營能力。
他還表示,租賃市場有大量待解決的問題,房企在這一領域的優勢和劣勢都較為明顯。根據企業發展戰略的不同,各公司的投入力度也不相同,但要想在短期內取得實質性突破,恐怕并非易事。